欢迎来到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网站!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理论学习)
福建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 郑仁水

作者: 范华 | 发布时间: 2024/3/25 8:07:29 | 805次浏览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福建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 郑仁水 有效的提问是灵动的、变幻的,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预设的问题及时调整,能 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循序渐进地探究。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话 的意思应该是,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要因为尊敬和爱戴老师就不敢质疑 老师。换一句话说,在探求知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 是平等的。教师提问时,允许学生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 同时允许学生反问老师。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姚鼐的《登泰山记》,在“作者 简介”环节,学生突然反问:“老师,‘鼐’与‘姬传’,名与字是什么关系?” 教师一脸茫然,如实相告:“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思考过……”教师没有批评学生 “钻牛角尖”,反倒欣然承认自己“无知”。这份诚实固然弥足珍贵,但可能更有 效的对话方式是,教师反问:“你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下课后,出于 好奇,我特意问那位敢于提问的学生,预习时是不是查过相关资料。学生回答: 查过。我又问: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说出答案呢?他说:一是不知自己的答案是否 可靠;二是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怕老师难堪。多可爱的学生!可见,由提问构建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逼”学生听课,也能倒逼教师 认真备课,要有厚实的学养与机敏的反应——当然,并非要求教师能够回答学生 提出的任何问题。此外,也能防止教师“电灌”及照搬网上教案的教学行为。遇到学生提问,师生心灵碰撞,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智如泉涌,这是课 堂中可遇而难求处,甚至有可能成为师生终生难忘的“事件”。一位语文老师在 教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时,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解“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一句,并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人物 佐证,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那你属于哪一种人?这个学生的名字从此走进 了老师的记忆——当然,这位老师也可能进入了该生的记忆。茶余饭后,这一“事 件”成了这位语文老师的“经典”谈资。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效,要摒弃那种不假思索也能回答的问题,要杜绝那种 即便对全班学生一一提问,仍然得不出答案的问题。前者课堂貌似热热闹闹,学 生的脑子其实空空荡荡;后者课堂因沉寂而让人发怵,仿佛:“我在众人之中呐喊,却无一人回应,仿佛对着旷野呐喊,声音虽强烈却得不到一丝回响。”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意义。课堂时间有限,由提问进而引导对问题的寻绎与 探索是一个“愈辩愈明”的过程,师生思维碰撞,你来我往,都需要时间。如 果不是教学重点、难点,在提问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不仅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甚至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任何一节语文课,其实都不太可能像《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样,只围绕一个问题提问与探讨。语文教学有时候 需要旁逸斜出,教学内容才可能更加充实丰盈。比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 沙》,从“独立寒秋”联想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辐射到诸多关于季节的诗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孤舟蓑笠 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没有想到那么 多,提问时,学生思维的匣子一旦打开,与“独立寒秋”相关的诗句便如地下泉 水般咕噜咕噜冒出来。这样的提问和讨论与上课前预设的教学节奏不相侔,但从 语文教学本质来说,或许更具价值。 教师如何应对无法预设的答案?除了出招,还要接招,即除了提问,还应 当分析学生给出的答案,甚至化解学生的“反问”。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只要是 经过思考的,都应尽量给予辩证的分析,要从呵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出发, 营造能激发学生主动表达观点的语文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表达想法的空间。比如,笔者在教学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时,问: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 象?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一名学生说,深渊、血滴等意象让人心 生恐怖。一名学生说,太阳、雄鹰、雪豹等意象给人雄壮之感。许多学生听到“恐 怖”一词哈哈大笑——其实,借此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也无妨,就像《红楼梦》第 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贾政问李贵:你们成日家跟他 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李贵将《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念成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满座哄然大笑,贾政也笑了。遇到“李贵”式的学生, 教师要有开阔的胸襟,接纳并善待。“恐怖”的感觉并不错,只是措辞欠妥,就 这首诗的意境而言,“雄壮”与“恐怖”一样都只说出了一方面的感觉。教师综 合两名学生的思考,再给出“凝重壮美”一词,“归功”于学生,这样,既鼓励 了敢于说出想法的学生,也提升了“参考答案”的质量。 许多时候,学生站起来发呆或者低着头,只是徒然“浪费”时间,教师也不 必生气。笔者曾经与学生开玩笑:你瞧,老师的提问被有的同学不知不觉地演化成“三部曲”——提问,沉默,请坐。学生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在尚未弄清原因之前或者根本无法弄清原因之时,应当尽量保持宽容的姿态。 孔夫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在 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这一理念,戛戛乎其难哉。孔子也要面对白天睡大觉 的宰予,甚至批评说,“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可见,面对某些哀其不学怒其不 答的学生,教师当理性、克制,不要动辄批评、呵斥。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用 慧眼去捕捉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闪光点。——《语文学习》2024 年第 1 期《随笔》栏目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华城路81号 联系方式:0519-82312017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站点统计: 昨天访问: 3217次 | 今天访问: 1451次 | 本月访问: 77542次 | 上月访问: 224345次 | 访问总数: 5803258次 | 文章总数: 210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