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悲剧的力量(李杏珠)
作者: 李杏珠 | 发布时间: 2024/5/15 16:25:07 | 637次浏览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学设计 | ||
单元主题 | 悲剧的力量 | |
单元内容 | 【设计意图说明】 必修下第二单元,属于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窦娥冤》,中国现代话剧名作——《雷雨》,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哈姆莱特》。三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文化的风格特点。抓住“悲剧的力量”这一核心,组织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 |
单元学情 | 【设计意图说明】 学生初次接触戏剧这种文学体裁,对其体裁特征和艺术价值相对比较陌生。同时又对于“戏剧表演”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期待能够在同学面前、在舞台上表现自我。但这种热情并非出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对于戏剧中的人物和思想,还处于“看热闹”的阶段。这与学生日常阅读偏爱轻松搞笑、紧张刺激的故事不无关系。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活动中真正感知“悲剧”的情感和艺术力量,得到心灵的震撼与陶冶,离 “求爽求乐”的现代阅读稍远一些。
| |
单元目标 | 【设计意图说明】 1、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3、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撰写排演手记、写随笔作文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冲突设计、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的妙处,深化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
| |
达成评价 | 【设计意图说明】 学生在话剧表演活动中的参与度;学生习作的表达水平,思考深度;延伸阅读全剧的完成度。
| |
单元实施 | 【设计意图说明】 1、 学习《窦娥冤》节选内容,掌握元杂剧相关知识,分析窦娥形象,思考戏曲结局的艺术性。 2、 学习《雷雨》节选内容,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真爱”“二十年后的鲁侍萍对周朴园还有没有感情”。阅读《雷雨》全文, 布置随笔——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人物内心独白”。 3、 自读《哈姆莱特》全文,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活着还是死去”的思考,让奥菲利亚“出家去吧”的内心情感。 4、 探究“被毁灭的”,分析比较三个故事结局,思考“悲剧的力量”。
| |
课时安排课时设置课时目标达成评价任务活动当堂检测课时作业2课时 《窦娥冤》节选掌握元杂剧相关知识,把握窦娥形象 2课时 《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与心理 1课时 《哈姆莱特》节选“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生选择 1课时分析比较三个故事结局思考悲剧的特征和力量 本表服从于单元规划 单元目标, 、任务与活动、作业规划,不必重复表述 | ||
课时设计 | ||
课题 | 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
| |
课型 | 新授课口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它课口 | |
教学内容分析 | 【设计意图说明】
| |
在对三篇课文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悲剧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中西方文化、古代与现代悲剧理念的不同。 联系多种资料,进一步反思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达。
| ||
学生学情分析 | 【设计意图说明】 基本大致阅读了三部名著,大致把握了剧中人物形象。在朗读戏剧,观看影片资料,排演戏剧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的悲剧有了切身的、感性的理解,但还缺少理性的、艺术文化层面的思考深度,还未从“人性”“生命”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尚未能进一步地把握“良知与悲悯”这一单元主题。需要教师拓宽其视野,进一步地追问与质疑,向着阅读的更深处进发。 | |
学习目标确定 | 【设计意图】 1、 分析戏剧结尾,理解戏剧表达艺术。 2、 感受中西方文化审美的异同。 3、交流表达对悲剧的情感反应和理性思考。 | |
学习评价设计 | 【设计意图】 作文的表达水平和思考深度。
| |
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教师活动1 | 学生活动1 | |
【设计意图】 窦娥斥责天地,又将冤情得雪的希望寄托与天理昭昭上,是否自相矛盾?
| 【设计意图】 确实矛盾,时代与作家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 |
结局一:窦娥死了。没有三桩誓愿,没有冤魂托梦,没有冤情昭雪。 结局二: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结局三:窦娥死了,三桩誓愿实现,冤情得以昭雪。 你最喜欢哪个结局?为什么
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 ——鲁迅 《论睁了眼看》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王国维 王国维与鲁迅的评价,你更认同谁?
| 学生交流探讨悲剧的震撼力量。 悲剧对人们心理的净化作用。 | |
【设计意图】 在对比中思考悲剧的力量和窦娥冤的艺术魅力。 在表达交流中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 ||
教师活动2 | 学生活动2 | |
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使得最后大悲剧的结尾。《哈姆莱特》仅仅是性格悲剧吗? 对比阅读《水浒传》中的片段:“只见那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 哈姆莱特的延宕,是软弱,是犹豫,也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人性的光辉。 | |
活动意图说明 中西方文学的阅读,是拓宽阅读视野,深入思维深度的很好的切入点。
| ||
…… | ||
板书设计
| 【设计意图】
| |
人物的性格 人性的弱点 理想的脆弱 ——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现实的残酷 时代的必然 | ||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设计意图】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雷雨》《哈姆雷特》《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 ||
特色资源分析
| 【设计意图】
|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设计意图说明】
| |
教师引领较多,保证了教学的基本效率和目标。但给学生表演戏曲,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了,如果能够以教材或相关的内容为基础进行班级话剧表演,甚至举办全校规模的“戏剧节”等活动,应该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