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网站!
大单元教学设计:物与我的相生,景情理的交响(范华)

作者: 范华 | 发布时间: 2024/5/15 16:30:30 | 671次浏览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学设计

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语文组  范 华

单元主题

《物与我的相生,景情理的交响》

单元内容

【设计意图】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故都“秋味”的吟唱、荷塘月色的流连、地坛人事的言说;夜游赤壁,领悟水月之中的哲理;登临泰山,感受壮丽之后的静穆。

纵观这些写景抒情的古今名作,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不是“纯天然”的,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认知、体验和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远比“纯天然”的内涵更加丰富。读者可以从中发现纯天然的美好和美妙,还可发掘作者的喜怒哀乐。几位作者人生遭际不同,悲喜有别,却选择了投身自然怀抱,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自然风景,寻找着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在对自然之美的观照中获得心灵慰藉与人生启示,从而获得超越自我的真正力量。

作家与自然的这种互动,既源于作者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折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独特体验。崇尚自然的召唤,使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自觉地走向自然山水,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身心,撷取生命的力量,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单元学情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太在意自然的细节,更不会主动、深入的反思自己对大自然的体验状态。

在语文学习的积累上,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写景抒情类散文。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够通过对文章景物描写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来把握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但是,如果让学生回答作者对文章所写自然景物的情感,学生则只能笼统地回答“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等。此外,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作者借每一幅图抒发出的情思应是关联的,不可分割的。读者必须有将几幅图景合起来想的意识,应当像欣赏连环画一样,读出多幅图景的联系,这样才不至于割断作者埋藏于这一片片风景中的连续的“情脉”,从而读懂作者,对文本进行更准确、整体、深层次的把握。

仅仅依靠单篇文本的细读,很难让学生真正领悟不同作者观察、欣赏、表现自然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也很难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本单元的学习努力把单篇精读与群文阅读关联起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语文学习关联起来,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言表达。

 

单元目标

【设计意图】

 

1.阅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不同文人笔下的景物特点,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2.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能够发现并理解作者内心世界在景物选择与表现上的作用,能够梳理并体会作者在景物表现中内心世界的体验或变化。

3.感受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自觉地走向自然山水,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身心,撷取生命的力量,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

4.能够借助内心世界与景物表现的互动关系,阅读与鉴赏不同的写景抒情散文,并在自我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尝试进行写景抒情散文写作。

 

达成评价

【设计意图】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任务完成情况量表(40分)

基本任务分值得分能够选取触动心灵的景物15 景物特点与感情表达的情味一致5 描绘一幅图景能够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细致,有画面感5 能够将多幅图景的描绘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5 构思巧妙,线索清晰5 语言准确、生动、优美、有韵味5   


单元实施

【设计意图】

 

课时安排课时设置课时目标达成评价任务活动当堂检测课时作业第1—2课时:自主通读与提要分享。发现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存在关联。第3—8课时:片段联读与单篇精读。体验并鉴赏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的互动。其中,第3课时:片段联读。发现并理解作者内心世界在景物选择与表现上的作用。第4—8课时:单篇精读。梳理并体会作者在景物表现中内心世界的体验和变化。第9课时:群文比较与单元梳理。梳理不同作者与自然风物的互动方式,如:投身自然与现实保持距离,与自然对话获得新的思考等。第10课时:写作实践与点评修改。写出自我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的互动。  


 

课时设计

课题

《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口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它课口

 

 

 

 

教学内

容分析

【设计意图】

 

《故都的秋》:阅读《故都的秋》,要读出郁达夫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的“赞颂”,这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处十分明确地抒写了这种情感。要从作者对牵牛花、槐蕊、秋雨等景物的描写中,读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细腻感受,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这需要学生抓住“饱尝”“秋味”这个中心沉浸于郁达夫笔下的景物描写。

《荷塘月色》:从游踪来看,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是按照从家到小煤屑路到荷塘到荷塘四周再回到家这样一个圆形结构的游踪顺序来写的;游踪的变化附着情感的变化,由颇不宁静到暂得宁静再到不宁静的情感线索也比较明显。学生需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感受朱自清在美好荷香月色中的生命体验。

《我与地坛》:文章对地坛的描写与史铁生独特的生命感悟有机交融。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导致的苦难有关。“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都高度暗合了作者双腿残废后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写景之处字字关情,需要学生细心品味。

 

 

 

学生学

情分析

【设计意图】

 

在本单元学习的第1、2课时中,同学们完成了对《赤壁赋》《登泰山记》文意的疏通,分享了自己通读本单元五篇课文的读书提要,在读书提要的分享过程中,发现了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只是简单地认为这种关系就是“借景抒情”。这是学生在本课时学习前已有的基础。

如果对学生的读书批注进行查阅,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采用了“跳读”的方式。学生在读书圈划的过程中,大都会比较自觉地圈划出那些直接表达了作者情感、态度、认识等的语句或段落,而跳过写景的文字,尤其是大段的写景文字。学生因为对写景的文字采用“跳读”的方式,因而难以通过写景的文字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体悟作者独特而细腻的生命体验,笼统地认为每篇文章所抒之情“差不多”,都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学习目

标确定

【设计意图】

1.通过品读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位作家不同风格的写景片段,感受写景抒情散文在写景中“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一特点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2.通过感受写景抒情散文中“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一特点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充分认识到品读写景段落对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性。

 

 

 

 

 

 

学习评

价设计

【设计意图】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任务完成情况量表(40分)

基本任务分值得分能够选取触动心灵的景物15 景物特点与感情表达的情味一致5 描绘一幅图景能够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状物细致,有画面感5 能够将多幅图景的描绘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5 构思巧妙,线索清晰5 语言准确、生动、优美、有韵味5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学习任务单:

阅读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篇课文,在课本上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故都的秋》: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情感?请写在课文标题旁边的空白处,并圈划出让你读出这种情感的地方。

2.阅读《荷塘月色》:朱自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写在课文标题旁边的空白处,并圈划出让你读出这种情感的地方。

3.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在地坛中有哪些生命感悟?请写在课文标题旁边的空白处,并圈划出让你读出这些生命感悟的地方。

课堂导入:

(展示学生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通过查阅同学们课前的读书批注,我们会发现同学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主要路径就是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语段。很多同学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采用了“跳读”的方式,直接跳过了文中大段写景的文字。但是,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所见之景与作者所抒之情是密切交融的,作家“以我观物”,因而“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描写景物的段落中,我们更能读出作者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不仅要关注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语段,更要沉浸到作者的景物描写中。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故都的秋》第3段、《荷塘月色》第4段、《我与地坛》第3段这三个段落。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设计意图】

预设:学生最容易关注到直接出现“我”的句子,其次是省略了主语“我”,但写了“我”的动作、心态、感受等的语言。《故都的秋》中“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两句人称转换为“你”的句子,学生可能比较容易忽略。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你”这一人称,展现了一种与读者沟通心灵、分享感受的姿态,作者热切地向读者袒露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受。“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在画面中排布如何使得它更美,可见作者很闲适,沉醉在这样的景中,也沉醉在这样的心绪里。

总结:写景中的“我”,不仅仅是句子中直接出现的“我”这一人称代词,更是作者融入在景物描写中的具体活动、情感、心理、认识等等。

活动一:朗读、圈划,寻找不同片段中的“我”

1.自由朗读《故都的秋》第3段、《荷塘月色》第4段、《我与地坛》第3段,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明显感受到的“我”圈划出来。

2.逐段说一说自己从语段中圈划出来的语句。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预设:学生借助活动一中圈画出来的语句,可能会这样写。郁达夫:赏玩、品赏、评赏、饱尝、闲适、惬意。史铁生:失魂落魄。

总结:通过作者写自我活动、心态、感受的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观察景物中的情状。除了通过这些写自我活动、心态、感受的语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作家所写景物的特点来感受。

预设:在学生自主感受之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完成之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

学法指导:通过对比原文和修改后的语段(括号内的内容是对原文横线加点内容的修改,阴影表示对原文内容的删除),感受作者笔下景或物的特点。

 

 

活动二:小组合作,读出景物中“我”的情状

1.    通过大家在《故都的秋》第3段、《我与地坛》第3段圈画出来的有“我”的语句,同学们分别感受到郁达夫、史铁生怎样的情状?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来表示。

2.    分组交流《故都的秋》第3段、《我与地坛》第3段,除了以上直接写“我”的活动、心态、感受的语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有“我”的特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3

学生活动3

预设1:“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摇曳之美;“肩并肩挨着”,可见荷叶的风致;“袅娜”“羞涩”,写出荷花具有美人的神韵,柔美多姿;借“渺茫的歌声”,写出缕缕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十分真切;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更有新奇之感;“脉脉”写出了流水无声而又含蓄有情的姿态。

预设2:学生可能会填写“美人”“舞女”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给“美人”再加上修饰语,相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特点而言的修饰语。

预设3:学生可能会填写“沉浸”等。如果学生有困难,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原文中寻找。

总结:《爱莲说》里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朱自清笔下的莲,不像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而更像是妩媚可爱、柔美可亲的女孩子一样。这能让我们感受到朱自清超越日常的自我,沉浸在这一片美好的荷香月色之中。这也是朱自清“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与周敦颐的不同之处了。

活动三:自主品读,读出景物中“我”的情状

自主品读《荷塘月色》第4段,尝试读出朱自清在这一段景物描写中的情状。

提示:

1.    对比感受原文和删改后的语段在表达效果上差异(阴影表示对原文内容的删除),说说朱自清分别写出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等景物怎样的特点?

2.    《爱莲说》里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朱自清笔下的莲,不像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而更像是(           )一样。

3.在括号里填写一个或几个词语,表达自己从文中读出来的朱自清在荷香月色中的情状。

朱自清(           )荷香月色

课堂延伸:

朱自清沉浸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他为什么如此沉醉?是因为那晚的荷塘月色特别美吗?

课堂总结: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的共性。具体到不同作家笔下,他们又会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让景物著上与众不同的“我之色彩”。作家的这种细腻的、独特的感受,我们必须要深入到景物描写中才能品味出来。

那么,作家在写景中是否会“以物观我”呢?“以物观我”又会让作家获得怎样的体验呢?

景物描写中“我”与“物”的关系的表达,牵动渗透文章的前后。同学们可以借助品味景物描写去进入不同作家的作品,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深入、连贯地去感受作家的生命体验。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我”       “物”

 

 

 

 

作业与拓展

学习设计

 

 

【设计意图】

1.朱自清沉浸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他为什么如此沉醉?是因为那晚的荷塘月色特别美吗?

2.史铁生没有对地坛的外貌做总体的描绘,为何写了“琉璃”“高墙”“古柏”“野草”等这些景物?

3.郁达夫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的庄严和壮丽,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自然风光的艳丽和旖旎,而写“驯鸽的飞声”等景物带给人的清、静、悲凉,这是为什么?

从中任意选择一问,联系文章上下文、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与改进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的打磨,让我渐渐明确了做单元设计的根本:今天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要去认识学生的真实学情,不能仅仅只从学科知识这一角度出发,要把学生置于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三重情境之下进行观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今天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明确了今天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之后,我们可以在认识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恰当地确定教学内容,进而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教与学的策略,适切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们教学观念与设计也要与时俱进。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华城路81号 联系方式:0519-82312017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站点统计: 昨天访问: 3217次 | 今天访问: 1526次 | 本月访问: 77617次 | 上月访问: 224345次 | 访问总数: 5803333次 | 文章总数: 210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