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网站!
大单元教学设计:诸子争鸣 百家演绎(薛桂香)

作者: 薛桂香 | 发布时间: 2024/5/15 16:37:29 | 981次浏览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之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家争鸣”单元

 

单元内容

【设计意图说明】

一是明确基本教学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是古诗文,因此第一个教学任务应指向读懂古诗文,解决字、词、句、篇的理解问题。第二个教学任务应指向文化内涵,追问文化要义。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单元学情

【设计意图说明】

基于学生对“诸子散文”的积累,一方面继续解决文言字词句篇章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更加深刻的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文化的内涵和要义,理解中华文化的文脉传承,了解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产生的渊源。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论语十二章》《鱼我所欲》等诸子散文,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理念和道义有一定认知。初高中的文言诗文的学习使学生对理解诸子散文所需的文言基础有一定累藏。

单元目标

【设计意图说明】

用大概念来统整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一个单元之所以能组合到一起,必然有一个内在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大概念。大概念相当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或者落实任务群教学的中枢,也是指引单元教学实施的灯塔。大概念起着统领一个单元或制约一个单元的作用,所以要把它提炼出来。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达成评价

【设计意图说明】

通过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理解每一章节的基本内涵,思考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理解中华文明价值和意义。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实施

【设计意图说明】

一、深入理解先秦文化,传承中华传统

本单元主要聚焦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先秦文化的精髓,领略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风采,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均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课文,学生将能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而培养起良好的文学素养。

三、锻炼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丰富多样,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学生也将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课时设置课时目标达成评价任务活动当堂检测课时作业总论 1课时引入先秦诸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本单元所涉及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基本文学知识,如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或研究论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先秦诸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某一段落的写作技巧等。《论语》十二章2课时第一课时:诵读《论语》选文,疏通文意,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第二课时:深入解析《论语》中的重点章节,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1.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以及是否具有文言语感。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1.文言积累。2. 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某一段落的写作技巧等。《大学》与《孟子》选读2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大学》和《孟子》选文,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大学之道和性善论的论述。第二课时:对比分析《大学》和《孟子》中的思想观点,探讨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1.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以及是否具有文言语感。2.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辩论赛:组织一个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辩论赛,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文言积累。2. 概括孟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某一段落的写作技巧等。《老子》与《庄子》选读2课时第一课时:诵读《老子》和《庄子》选文,了解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观点。第二课时:讨论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以及道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1.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以及是否具有文言语感。2.了解老庄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或辩论,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1.文言积累。2. 概括老庄的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某一段落的写作技巧等。墨子《兼爱》 1课时诵读《墨子·兼爱》篇选文,了解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分析墨家思想的特点和价值,以及与其他学派的异同。1.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以及是否具有文言语感。2.了解墨家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解释重点词句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1.文言积累。2. 概括墨子的思想、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某一段落的写作技巧等。主题研讨2课时组织学生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强调先秦诸子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是否认同本单元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尊重多元文化、关注社会发展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先秦诸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和文化现象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先秦诸子的思想特点,以及是否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本表服从于单元规划 单元目标, 、任务与活动、作业规划,不必重复表述

课时设计

课题

追问诸子思想

课型

新授课口复习课口试卷讲评课口其它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设计意图说明】

本单元主要聚焦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先秦文化的精髓,领略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风采,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两段话里有几个关键词,分别是“中华思想文化”“经典论说”“百家争鸣”“根”,既清楚地说明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也凸显了人文价值,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根本。再联系课标对该任务群的描述,联系单元人文主题,就可以确定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重点(或者核心)-尝试理解传统文化之根。

在原单元人文主题“理解传统文化之根”前冠以“尝试”,说明本单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仍然是初步的,是入门级的。但这还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大概念,需要进一步指明“根”到底是什么。这个“根”应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文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诸子文化或诸子思想。

这样就产生了本单元教学的第一个学科大概念:追问诸子(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思想。

 

 

 

学生学情分析

【设计意图说明】

基于学生对“诸子散文”的积累,一方面继续解决文言字词句篇章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更加深刻的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文化的内涵和要义,理解中华文化的文脉传承,了解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产生的渊源。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论语十二章》《鱼我所欲》等诸子散文,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理念和道义有一定认知。初高中的文言诗文的学习使学生对理解诸子散文所需的文言基础有一定累藏。

 

 

 

学习目标确定

【设计意图】

第一个是对单元作专题性回顾和总结,任务聚焦在“立身处世之道”,要求学生逐篇梳理课文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再阐发它们的现实意义,以做到合理继承、学以致用。

第二个聚焦诸子文章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个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梳理、分类,了解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第四个是写作,聚焦名言警句组合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明悟本单元所体现的诸子百家的立身处世之道。

2.梳理“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评述诸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4.学习名言警句组合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习评价设计

【设计意图】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收集的评估证据包括课文翻译、勾画、注解以及口头翻译表现,课文背诵情况,虚词卡片收集填写情况,利用课文观点分析现实案例表现,审题立意及写作情况,等等。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虚词用法和意义;进行名言类材料作文写作。

1.能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本单元虚词意义和用法,辨析清楚,意义准确。

2.在写作中能正确运用本单元诸子文章的观点,并做到合理引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比较诸子文章各自的风格特征。

1.能就几家文章的风格进行比较,有正确观点,并能用相关语句进行佐证。

2.能适当引用相关文论。

 

文化传承与理解:梳理、理解、运用诸子的立身处世之道。

1.能梳理文章中的立身处世之道,并能深入理解,就现实情境进行运用。

2.能流畅背诵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 能准确进行此类材料作文的审题。

2. 立意深刻。

3. 针对作文题能拟定写作题目,撰写文章总论点、分论点。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1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和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本单元中的诸子思想。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以及是否具有文言语感。

明悟本单元的立身处世之道;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三篇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阅资料、工具书,注上标记课上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2.背诵三篇课文。(引用古人读书法,标记读诵遍数。)   3. 边读边收集常见虚词的用法、意义。(提供迁移运用的题单。)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明悟本单元的立身处世之道;评述诸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1. 请在每篇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借鉴或仿照这些经典的注疏进行注经。2. 请根据下面每课所提供的关键词,结合课文谈谈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说明儒家、道家、墨家各自的立身处世之道,以及对当下的意义。

3.司马迁并没有单独为墨子立传,请你就语言风格、思想、政治等方面评价几位先贤,然后说说司马迁不单独为墨子立传的理由。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差异和联系,以及思想碰撞与融合对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孔子:仁爱、礼治、教育

  • 孟子:性善论、仁政

  •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庄子:逍遥游、物我两忘

  • 墨子:尚贤尚同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段 读经:字字分晓,读必成诵

第二课段 注经:入志见道,味入醯醢

第三课段 写作:挖掘隐义,精准审题

 

1、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课文翻译。将难以理解的句子做好标记,然后查阅资料、工具书寻求解决。

2、为课文中特别有感受的句子作注,熟习古代读书人注经的方法。

3、进行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特色资源分析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的立身处世之道,学生需要在本单元课文之外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籍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中国哲学的精神》《诸子的由来》《孔子·第一位教师》《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等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诸子立身处世之道的理解。

 

 

 

教学反思与改进

 

【设计意图说明】

通过教学反思和改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教授“追问诸子思想”一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也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1、内容深度与广度:在教授“追问诸子思想”一课时,我发现对于某些思想家的介绍和解释可能过于简略,没有深入剖析其思想的核心和内涵。同时,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融合,也未能充分展开,使得学生对于诸子思想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诸子思想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式有关,缺乏足够的互动和讨论,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和探讨。

3、教学资源利用:虽然我在教学中使用了一些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但可能还不够充分。例如,可以引入更多的历史案例、文化典籍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诸子思想。

4、教学目标达成度:在回顾教学目标时,我发现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能还未完全达成。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方面的训练。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华城路81号 联系方式:0519-82312017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站点统计: 昨天访问: 3217次 | 今天访问: 1505次 | 本月访问: 77596次 | 上月访问: 224345次 | 访问总数: 5803312次 | 文章总数: 210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