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网站!2025年4月6日  |  星期日  2025年春学期 第9周
齐桓晋文之事 (学历案)

作者: 戎伟 | 发布时间: 2025/3/10 15:45:07 | 398次浏览

课题:  齐桓晋文之事   (学历案)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明确文章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赏析文章的论述方法,探究文章的价值、意义。

二、学习历程(任务二是课堂教学主体内容)

任务一(课前准备)师生评、生生评

1.预习导学案P2上《齐桓》的文化积累

2.完成P4上的1-2

 [任务一学习评价]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任务二(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1(课堂活动1):

活动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摘录有关词句,完善下面的“结构示意图”。

 

1.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

【参考】(1)推恩于民,保民而王。(2)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之;再次,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学科任务2(课堂活动2):小组讨论、观点陈述、组间互评(生生评价)

1. 孟子是如何因势利导,一步步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参考】第一步:抓住齐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二步: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第三步:以“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和“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引用《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引导齐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并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第四步:以“缘木求鱼”为喻,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并言明“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第五步: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的道理,引导齐宣王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第六步: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学习任务3(课堂活动3): 

1. 我们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孟子“仁政”学说的性质?他的学说到底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

【参考】孟子“仁政”学说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而非为人民谋幸福。但是他提出的政治主张在客观上制约了专制君权的恶性发展,维护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孟子的学说成为后世开明政治家、思想家们一再援引的范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就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影响力。

任务三(课后学习或者课后检测)练习评价

*1.完成导学案P4-53-6

 

**2.完成导学案P9-111-10

 

课后自我评价(学习反思)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华城路81号 联系方式:0519-82312017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

站点统计: 昨天访问: 22444次 | 今天访问: 1308次 | 本月访问: 105586次 | 上月访问: 261563次 | 访问总数: 6845579次 | 文章总数: 2311篇